
第二天一大早,习近平来到延川县委,走进了县委书记申易同志的办公室。
申书记这位头脑清晰、面目慈善的老干部,习近平是十分熟悉的。因为,申书记过去曾多次关照过他们北京知青。这次,习近平一见到他,身上就带有一种十分温暖的感觉。俩人促膝交谈了长达两个小时。回村不久,就在1974年1月,习近平这位脚踏实地十分优秀的北京知青,终于被县委批准成为一名正式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面对鲜红的党旗,习近平庄严地举起了右手,一字一句沉稳地向党宣誓……
![]() |
1973年底,全队的北京知青,除他和雷平生外,全部招工招干走完了。而在此时,他和这片黄土地,和这里的人们,愈发拥有了更加深厚的感情。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尽全力为这里的乡亲百姓们好好做些让他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事情,忠心耿耿地为他们服务;否则,自己算得上什么共产党员?!
三年多来,习近平从刚进村时的不习惯和不适应,到现在拥有了深厚感情和坚定的信念,是个极大的人生转折点。现在,他在农业生产上不仅是把好手,还无师自通地学会了补衣服、做饭、拆洗被褥,跟老乡学会了捻毛线、织毛袜,为自己的生活自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习近平入党后,对自己的要求更加严格了。党支部的领导及乡亲们看在眼里,喜在心上,都为梁家河村能够出现这样一个好“北京娃”而感到高兴。
此后不久,由于政治形势需要,县里要搞路线教育,于是,习近平被县上抽去到贾家坪公社搞路线教育工作去了。这项工作,也为他了解农村更多的基层情况又增添了一个新的机会。
(未完待续)
经过参加近一年的路线教育工作,习近平感到收获很大。他不仅和农民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从农村基层干部身上学到了实事求是的好作风,更重要的,是他真正了解了中国农村的真实情况和农民迫切的要求与呼声。这,也更加坚定了他立志为民为国甘愿奉献自己一切的不可动摇的信念,同时,也为他今后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和胸怀大局的领导气度打下了极其坚实的基础。
1973年夏,此项工作结束后,他本来可以留在县城安排一份坐办公室的舒心工作。当县委申书记找他谈话时,他婉言谢绝了。他向申书记当即表示:“我们梁家河队上还很穷,我还是想回到大队当支书,带领社员大干一番,起码让梁家河大队面貌上有所改变!”
“好,有志气!”申易拍拍他已成熟而宽厚的肩膀赞赏地说:“我同意你的意见,支持你的雄心!话不多说,等到梁家河队上面貌变了,咱们再见。”说完后他给文安驿公社党委写了一封推荐信。
习近平回到村后才知道,一、二队和他一起来的同学,除了他和雷平生两人外,全被“招转”走完了。雷平生现在除了参加集体劳动外,就是全身心投入到学习的书堆之中。
晚上,平生告诉近平,“据我所知,国家的高考制度即将恢复。我一心想上大学,多学知识。”
“这好呀,我支持你!”近平听了平生的理想,心里很激动。他望着面前这位中央军委作战部长的儿子,和自己这个副总理的儿子一样,背着“黑帮子女”沉重的政治包袱来到陕北,全凭自己对党的一片忠诚,对人民的一片爱心支撑着自己实实在在的言行而生活着,并坚持向知识的海洋追求着。“你好好学习,一定会实现你的理想。我也决不甘心落后!但我现在不行,我准备当支书,先为村里群众干一番事业,用自己的智慧和决心回报乡亲们这几年的养育之恩。”
雷平生用惊异的目光对习近平重新打量了一番,“真是三天不见刮目相看,你能行吗?”
“我相信能行。你看呢?”
“从你的气质上看,你一定能行!我首先支持你!”
没过几天,公社党委派员到队上,召开了全体党员大会,习近平被全体党员一致拥护,当选为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他当场表示,“决不辜负大家的期望,梁家河面貌不变,我决不离开!”
为了这片黄土地的丰收,保持水土流失,习近平带领全大队百十号男女社员,日夜苦战修梯田打坝。前后共打了三个大坝,淤地上千亩。第二年,他采取科学种田丰产方法,将三个大坝全部种成玉米。收获时,亩产过千斤,比平常亩产超过三倍还多。经过努力,全大队群众的吃饭问题基本解决。习近平艰苦创业、拼搏奋献的言行,取得了全体群众的信任和敬佩。
随后,他被县上抽去参加了赴“四川农业科技考察团”。一个多月的考察学习,他的脑子里装满了科学种田。
回到村里,他首先成立了“农业科技试验小组”。从科学种植玉米到小麦,从谷子到豆类,样样试验成功。从县、社到队上,人们无不对他刮目相看。
油灯点了几辈子的梁家河群众,无不盼望有电灯照明。石春阳把几年前的旧话重提。习近平考虑到试验建沼气的条件基本成熟,他马上组织社员群众开始挖沼气池。一切严格按照科学的方法,填绿草,填牲口粪,最后将池口密封。
沼气的主要成份是甲烷。沼气的产生,是沼气中含纤维素的有机物质,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受到细菌的分解作用所产生的气体,就可燃烧。到了秋末初冬,沼气的成份已经行成。习近平进城购来软管及灯罩,全队家户都安装好了沼气灯。一夜间,42个沼气池,把全队家户昏暗的油灯一下子全变成一片雪亮。虽比不上电灯那么明亮,但比油灯要强上十倍。有的家户还装上设备,可以做饭、烧开水。沼气试验终于成功了,全村人喜笑颜开,热闹非凡。大部分人都不能理解,就这么个大土坑里,竟能神奇地放出光明……
老书记梁玉明笑的双眼合成了一条缝,当众夸着习近平,“大家都看见了吧,还是近平有文化、本事大、懂科学,把这么个土坑闹腾的能发出‘电’来。”
大家都议论纷纷,赞不绝口,都说习近平为了全村人吃尽了苦,是个干大事业的人,做每一件事都为大家着想,对村里群众和自家人一样亲。
习近平的行动安排,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然后按计划实施的。入冬才20天,他带领群众在前后村同时动工,各打一口井。人多力量大,进度也很快,终于,井底见了水。但是,再进一步将井深打时,刺骨的冰水带着寒气直往骨头缝里钻,使不少社员有了畏难情绪。这时,习近平一看,二话没说,带头第一个先跳入水中挖起淤泥。大家一看,傻眼了,一个北京来的知青娃,作为一个党支部书记,完全可以指挥别人下水,可他偏偏自己先下去。这完全是为了乡亲们哪!把井打好,是为大家解决吃水的贴身利益啊;而且,井打好后,祖辈都能够长期用,那我们还能站着看吗?!
“下!”50多岁的巩大爷首先跳下水中;接着,一个、两个,男的、女的,大家都跳下水中挖了起来,但没有一个人再说水凉。